李琰 官方网站

http://lyart.zxart.cn/

李琰

李琰

粉丝:66657

作品总数: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李琰 | 艺术简介李琰,另号黄淮布衣、中州草民、柳下书生;1967年生于豫皖交界颍水之滨一书香门第;先后就读于淮南师范学院、广州美术学院、中国艺术研究院;曾支教为乡村教员,亦曾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十余年,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

国 画: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“游心太行——何海阔山水画展”将于11月4日亮相高剑父纪念馆

 

发布时间2017-11-02      发布来源:张雄艺术网广州站专稿

 

摘要2017114日至13日,由中国水墨画院主办,高剑父纪念馆承办的“游心太行——何海阔山水画展”将在高剑父纪念馆举行。

 


 

主办单位:中国水墨画院

承办单位:高剑父纪念馆

学术支持:河南省书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

展览时间2017114日至13

 

协办单位:北京汉方美术馆、河南省万象山房美术馆、广东御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、华盛启元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、广州越秀微博联盟、陈树人纪念馆、逵园艺术馆、万木草堂、广府本草堂、易方舟网上博物馆、普公古陶瓷博物馆、花痴牛奶糖、河南悠氏食品、福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

 

笔展味象心游太行----何海阔的山水世界

 

近几年,中国画何去何从这一尖锐命题,成为美术界一个困惑的命题,随着时代的激烈变革,中国画已逐渐失却了它原先赖以生存的有利条件,与欣赏者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欣赏者的社会心态、审美意向游离渐远。

 

然而,有一批艺术家们,不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,而且经过审慎思辨,选择通过对传统的守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攫取,努力把握时代特质,用自己的笔墨语言逐步趋同时代审美,重新证明了中国画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样式,作为民族文化的表征,维护着民族文化的底线。来自太行山的青年艺术家何海阔是其中一员。

 


何海阔 | 写意山水 | 纸本水墨

 

众所周知,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唐宋时期,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文化高峰,形成了环太行山经济文化带,唐洛阳、宋汴京,都处在这一重要的文化经济带上,集中了当时的大批艺术家,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,形成了一个后人无法跨越的巅峰,出现了荆浩、范宽、李唐等百代标程的画家,代表着中国山水画艺术巅峰期的积极的精神。

 

同时,在这一时期,中国画艺术的发展,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特点,山水画一反唐宋滥觞的人物写真、折枝写生的艺术形式,直接步入了大山大水的创作,从中国画的材料史来看,这大抵与工具材料的携带负重有关联,恰恰也正因此,中国山水画出现了身游、眼看、心观的独特的创作方法,最终走向了无所谓写真、写生的心游心观之路。何海阔的心游,正是基于这一传统特质的。

 


何海阔 | 写意山水 | 纸本水墨

 

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,都与他成长的太行山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,他浸淫太行、守望太行,用山川养护自我、养护民族精神,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大自然的丰富美感,以求抒怀,传递情愫。这正如苦瓜和尚《画语录》中所说:“夫画,天下变通之大法也,山川形势之精英也,古今造物之陶冶也,阴阳气度之流行也,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。”

 


何海阔 | 写意山水 | 纸本水墨

 

从海阔的作品中不难看出,他凭着自己执着的心游,在师古人、味万象的基础上,有机地选择出了适合自我心性与物象相互契合的笔墨语言,他善用“雨点皴”、“落茄皴”兼以“披麻皴”和“小斧劈”,点积相迭,把历史沧桑表现得淋漓尽致,而又不失趣味,画笔下的太行,近看气势磅礴,远看通灵化境,深蕴苍茫、雄壮、悲浑之感,透发出大自然的浩然正气与勃勃生机。

 


何海阔 | 写意山水 | 纸本水墨

    

心游,其实是一种移情诠释。所谓中国山水精神,就是贯注在山水画作中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理念,这是从个体的知觉出发,对于自然和永恒的生命体验,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性解读,是人对于自身在自然界位置的一种美学认知,最终体现的则是以视觉感知的外在形式。

 

作为太行山养育的艺术家,何海阔的作品枉顾了所谓的“闲适”和“雅致”,而以质朴的赤子情愫,倾情于太行风骨的博大浑厚,这种清醒的价值选择,使得他的作品在布局上追求一种浑然,一种主体的巨阔和画面的质朴,胸中激荡的则是现实主义的人文情结,其中所蕴含的是画家对历史沧桑的心悟。

 


何海阔 | 写意山水 | 纸本水墨

 

画幅中的山川物象,都不过是被意象化了的文化符号,而“符号是艺术篇章中最基本的元素,符号构成了艺术的表达”(尤鲍列夫语),画幅中浓郁的地域文化信息和绘画语言符号,是一种穿行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存在,是一种为民族责任感所支撑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自醒。

 


何海阔先生

 

李琰曾这样评价:“画者舞笔,意在天道”,其实挥舞的不是画笔,何海阔正是于此。他尽情在画面的有限空间上,创造互为虚实的无限意境,而给自我和观者一种自在的精神放逐。